這位年輕人,對我有很大的意義。
因為他的故事,還有他身上穿的衣服。
昨天剛好跟屏東 潘孟安 縣長以及局處首長碰面,坐在我旁邊的剛好是社會處劉美淑處長, 她一坐下來立刻問我雜學校有沒有有趣的計畫可以在屏東針對老人與新住民做點有創意的Cross over? 然後我立馬社創魂大爆發的丟出很多想法,不過言談過程中也了解很多在現場有的現實難題,更可怕的是社會各種的標籤化與下一代認同問題。但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各局處真的很用力地在想各種新的解決方法解決舊的問題(在社會福利很多方面也是台灣各縣市最先進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言談中真切的感受到從縣長到局處首長對多元文化與族群的尊重與遠見。
昨天 游智維說:我們最近常談所謂的「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其實不是要發展旅遊觀光,更不是要發大財! 歐洲一開始這麼努力動用資源規劃出來的各個文化路徑與文化資產,只為了一件事,那件事就叫「人權」。透過這樣的文化路徑,開啟相互瞭解與跨境交流,進而扮演不同族群與文化間的對話管道,也促進大家對歷史有更深的彼此理解,進一步消弭彼此衝突的可能,更近一步的彼此尊重才有機會一起共榮的開創未來!
教育,其實到最後也就只是這兩個字 「人權」而已。
看到這位林同學,在社會與經濟資源相對弱勢的環境,以及各種標籤化的認同裡,一步步勇敢的探索屬於自己的路徑,真的很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希望與典範,帶給更多新住民的孩子,而我們的社會也要更有素養的尊重彼此的差異,堅持那個我們台灣最核心的價值「民主與多元」,我們的未來才更能被期待。
因為 #只有差異存在教育才會發生
對了,他身上的衣服,是雜學校的第一屆,那時候就叫 「不太乖教育節」的T-shirt, 心裡開心的在幻想:不知道五年前那時還是國中的他,是否有來到現場,是否在心裡面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呢?
如果真的有,這一定會是我繼續下去最大的動力!
http://user61575.psee.io/JDRFH